全真第二代掌教马丹阳
马丹阳(1123一1183),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在山东弘教时收下的首位弟子,是全真七子之一,后创立遇仙派。马丹阳本名从义,字宜甫,后更名钰,字宫宝,号丹阳子。马丹阳系出京兆扶风(今陕西境内),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,五代兵乱时举族迁往山东宁海。
马丹阳出身大族,在宁海号称“马半州”。他的母亲怀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,因此天赋秉异,幼年时就喜欢吟诵尘外之语,成年后尤擅文字。昆嵛山道士李无梦见了他,称赞他是“额有三山、手垂过膝”的大仙之材,当地名门孙忠显因为爱惜他的才德,将女儿孙富春许配给他。孙富春后来也成为全真七子之一,是全真清静派的创立者。
马丹阳弱冠即中进士,但并不热衷仕途,经常豪饮大醉。有一天,他在朋友家饮酒,最后写诗,曾作诗云:“抱元守一是工夫,懒汉如今一也无,终日衔杯畅神思,醉中却有哪人扶。”
金世宗大定七年(1167年),王重阳径直来到他家,他问王重阳从哪里来?王重阳说:“从终南山来。我不远千里,来扶醉人。”马丹阳心中十分惊异。他请王重阳吃瓜,王重阳从瓜蒂开始吃,并告诉他:“甜从苦中来。”马丹阳问他:“什么是道?”王重阳回答:“五行不到处,父母未生前。”马丹阳似有所悟,把王重阳请回家中,与妻孙氏同拜为师,并建造庵院让他居住,王重阳题匾曰“全真”。
后来,王重阳通过“分梨十化”,感召马丹阳正式出家学道。大定十年王重阳逝世前,把五篇秘诀授予马丹阳,他便成为全真道第二代掌教。马丹阳与其他四位是弟子谭处端、刘处玄、丘处机,将祖师遗体运回陕西刘蒋村埋葬,筑庵守灵。四人各言其志,马丹阳说要“斗贫”,此后他们分头开始自己的修行传教活动。
马丹阳所谓“斗贫”,就是指要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历练自己。他在祖庭入圜修炼,陈设只有一几一榻,终年赤着脚,不点火烛,早晨吃一碗粥,午间则一钵面,过午不食。以此去奢从俭,洗心炼性。1182年,金朝廷发布遣送无度牒的道士各还本乡,马丹阳则顺应天命,东归故乡。1184年12月28日,他自歌自舞,对弟子说:“今日有非常之喜。”言罢仙逝。
在王重阳的七位弟子中,马丹阳的悟道最深也最快。《盘山录》说:“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,其旨如何?答云:修行之人,当观此身如一死囚,牵挽入市,步步近死,以死为念事事割弃,虽有声色景物纷华,周匝围绕,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念念尽忘,此身亦舍,何况其他?以此炼心,故见功疾。”丘处机也曾说道:“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,是以得道有迟速。丹阳便悟死,故得道速。我悟万有皆虚幻,所以得道迟。悟死者,当下以死自处,谓如强梁。人既至于死,又岂复有强梁哉。悟虚幻,则未至于死,犹有经营为作,是差迟也。”
丹阳修道,安贫慈下,不接人一钱,不用人一物,“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淡泊,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。由是远近趋风,士大夫争钦慕而师友之”。马丹阳谦谨待人,广收门徒,认真传道,努力宣传全真道家宗旨,将王重阳所创全真道进一步发扬光大,并发展为“遇仙派”,成为全真道“遇仙派”的开创者。马丹阳修道,继承王重阳全真道思想,重视炼养,主张以修炼内丹(亦称“修性命”)为主,不炼外丹。以“澄心定意,抱元守一,存气固神”为真功,以“济贫拔苦,先人后己,与物无私”为真行。他主张“清净”、“无为”,“柔弱谦下”,认为“道以无心为体,以忘言为用,以柔弱为本,以清净为基。若施于人,必节饮食,绝思虑。”谓“酒色财气,攀缘爱欲,忧愁思虑,非道识见。”“清心静意,养气全神,功昭引著,得做仙人。”主张脱尘离俗,色空俱忘,清静无为,修炼性命。他主张道、儒、佛三教合一,也常与佛教僧侣来往,倡导三教人应“忘人我,宜乎共处茅庐”。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在内丹修炼方面,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,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,以心合性,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。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,不仅能诗善文,而且还擅长针灸疗法,常无私周济贫苦。丘处机赞其曰:“手握灵珠常奋笔,心通天籁不吹箫。”他所著《洞玄金玉集》,共10卷,收录所作诗歌一千余首,全面地反映了他脱尘离俗、色空俱忘、清静无为、修炼性命的主张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年),被封为“丹阳抱一无为真人”,世称“丹阳真人”。
马丹阳于1183年(南宋淳熙十年、金大定二十三年)四月卒于莱阳县遐仙宫。1269年(元世祖至元六年),赠为“丹阳抱一无为真人”。丹阳弟子众多,一传再传弟子著名者有于志道、杨明真、李大乘、刘真一、李志远、李道谦、孙德彧等。平生以传道著述为业,主要著作有《洞玄金玉集》、《丹阳神光灿集》、《渐悟集》等。
马丹阳所作〈归山操〉,颇有归真意蕴﹕
能无为兮,无不为。能无知兮,无不知。
知此道兮,谁不为。为此道兮,谁复知。
风萧萧兮,木叶飞。声嗷嗷兮,雁南归。
嗟人世兮,日月催。老欲死兮,犹贪痴。
伤人世兮,魂欲飞。嗟人世兮,心欲摧。
难可了兮,人间非。指青山兮,当早归。
青山夜兮,明月飞。青山晓兮,明月归。
饥餐霞兮,渴饮溪。与世隔兮,人不知。
无乎知兮,无乎为。此心灭兮,那复为。
天庭忽有双华飞。登三宫兮,游紫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