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省道教协会官方网站

人道乃仙道之基 :兼论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的思想

来源:湖南道协网站整理 作者:张诚道 时间:2016-09-08
    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,不论社会的变革交替,还是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,甚至于社会发展的末期;有一个人类不变的真谛,就是人道改变着历史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人道指的是什么呢?人道是人们生活中的常道,生活中的常道就是处世之道,人与人之间,人与社会,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等,这在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的思想中,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。那就是人道的修行,也叫修持,甚至追求更高的自我完善,通过守戒修行,从而达到神仙的长生之道,
    《道经》说:“学道有基,升仙有梯”。也就是说:要在人世间学道,都要通过筑基打下坚实的基础,经历艰苦的磨练修行,不然那就是水中捞月,难以达到长生的效果。
     学道、 修仙了却的是性命之道,是人生第一要事,如果不下心志,“没吃三天素,就想做神仙,”想想看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从一个凡人修成神仙,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。那就得穷理尽性,依法修行,从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的思想中体悟,按照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要求去行持。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与《太上感应篇》,在道教内部流传至今,非常完善的有关劝善、修行的书籍;是学仙修仙的梯阶。
    这部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被称为 《觉世宝训》、《觉世真经》。其要旨是指导世人的处世之道,要做到敬天爱人,积德修身与贵行忠孝等思想;从而使世人达到一个道家所倡导的智者,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大同与和谐。由于对后世影响很大,在这里主要参照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的思想,以一下四点来论述人道乃仙道之基。
一、人道的准则
    人道就是做人之道, 《道德经》所谓的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就是从我做起,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。如果持之以恒去做,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   《觉世宝训》的开篇就讲到了做人道的准则,《帝君曰。人生在世。贵行忠孝节义等事。》帝君告知世人说:人生在世,不论身份贵贱,不分男女老幼,都要贵行忠孝节义等事,就是为臣民的要忠于君王,就是要求一个臣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,对自己国家的保护,做到忠诚无二。至于在人伦方面,对待父母长辈,应尽孝顺,对待子女要
     养护,要求自己,应尽节操,与朋友往来,应尽道义,这忠孝节义之事,都能竭尽心力去做。只能做到。帝君说:《于人道无愧。可立于天地之间。》对于一个人来说,做人道,无有惭愧,处理好了家庭伦理、社会关系等等,可自立于天地之间。
二、践行人道的重要意义?
    “欲修仙道,先修人道”。 那么人道的核心是什么?就是要践行忠孝之道,以至所谓的忠诚至孝,孝子之至,莫乎尊亲;事亲为大,这一人伦的重大思想。”
     践行人道的重要意义,从孝道开始,“夫孝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”。也就是说:“臣忠、子孝、夫信、妇贞、兄敬、弟顺,内无二心,”践行人道的更重要的是《觉世宝训》所倡导的,也是早期道教所倡导的如:“事师不可不敬,事亲不可不孝,事君不可不忠”。
    而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》中说:“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”等等,说明道教对于忠孝伦常之道重视程度,也是将人道作为修学仙道的基础,因此,践行人道,其意义非常重要。
三、人道不周全,会遗恨终身
   《觉世宝训》接着讲到,“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。身虽在世。其心已死。是谓偷生。”偷生是苟且的生活。倘若不能做到忠孝节义等事,虽还活在世间,就已经是行尸走肉,苟且偷生罢了。
   《觉世宝训》接着讲“凡人心即神。神即心。无愧心。无愧神。若是欺心。便是欺神”。凡人做事,必先心生而起,心之所想神以皆知,凡人的心就是神,神也就是心,只有光明正大,才能无愧心,无愧神。若是欺骗于心,就是欺骗神明。
    有一则欺骗于心的奇事,对于当今的教育子女,还是做人道,都是当头一棒的警示。
在劝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樁河南奇事:“一孩方三岁,孩子赤身到邻居婶娘家玩,婶娘正在梳头,其银耳环放在地上。婶娘见其孩子,心上欢喜;便说:我与你取饼吃,梁上挂的笼子,伸手取饼。这会空儿,孩子将耳环拾起,夹在腿弯里。婶娘取饼来,孩子一只腿站定,双手接饼。接上饼一条腿腃着,一条腿跳出门去。
     婶娘梳完头,满地寻不见银耳环。心想:在无人来,就三岁的孩子,能做贼?何况孩子没穿衣服,把耳环藏在哪里?更何况双手接过饼就跳出门去了,婶娘以此度量再无猜疑孩子,说着耳环是鬼盗取了。    
     再说孩子回到家,母亲听了偷耳环的细节,心上甚喜,夸其有这样的才智,将来何愁饭吃,这种教子无方的思想,就导致了后来孩子一朝犯事,被抓进监狱,承受牢狱之灾。
     在监狱自想:人生于天地间,也有成圣成贤,也有为官为宦,怎么我就学了做贼呢?思前想后,就将这教育无方的怨恨归咎于其母,一天,母亲送饭,这贼将其母亲的耳朵一口咬住,鲜血直流。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甚为惭愧,悔之晚矣。
     这樁奇事是一个生动而鲜活的反面教材,就更应该以《觉世宝训》所讲的“敬天地。礼神明。”帝君教人对天地的敬畏,首要敬天地,礼神明,世人因受天地的覆载,应感恩厚德,自应敬奉;而神明鉴察善恶,报应祸福,有生杀之权,自应礼而朝觐。
     而《觉世宝训》讲的“奉祖先。孝双亲。守王法。重师尊。爱兄弟。信朋友。睦宗族。和乡邻。别夫妇。教子孙。”都是人道必须要做,而且要做好,祖先是家族之源,是家族传承的灵魂,这种奉祀祖先的传承就是民俗文化,自应奉祀。孝养双亲,则是人伦之道的感恩。王法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,要忠君爱国,必须守法。尊重老师,蒙授教化,自应尊重。兄弟友爱,情同手足。朋友为人生的助手,相互诚信。宗族和睦,才能发展。和谐近邻,友好相助。别其夫妇,相敬如宾。重视子孙的教育,关乎一个家族兴衰。此为人道的必做条件,也是切实奉行的人道准则。反之,就会遗恨终身。
四、仙道的修持 
     邱祖曾在磻溪六年,有道友来访求玄,邱祖写了一首“孤僻嵁岩清净界,凿土安身,抱道忘知解。道友相看唯莫怪,贫闲守拙无相待。富贵功名堪倚赖,多事多非,艰险多成败。玉食磬香终不耐,箪瓢寂淡常安泰。这样的诗,来说明修道是一件清贫而能赖得住寂寞的事,除掉是是非非,才能够安泰。
     修道是人生第一大事,修炼成仙,保全性命非常重要,只有一个无患无病的身体,才有资格去谈养生,而仙道贵在重积德,道教所提倡的“道生德蓄”。
     修持要皈依三宝,盖性命生死之微细,其奥秘难可见闻。神仙妙法,若非真师垂教,安能顿悟,有其真师,就不致堕落邪见;然后皈依经,再皈依道宝。谓之大妙。忏悔自己的身、心、口所带来的罪业,断除贪嗔痴爱,清静身心,行持真功真行。
    这在《觉世宝训》中讲:“善恶两途。祸福攸分。行善福报。作恶祸临。”正是积德行善所带来的福报。那么,一个修行者怎么去要求自己呢?欲修仙道,必先做好人道,人道不修,自然仙道远矣。”可以看出,人道是仙道的基础,仙道是人道的归根,只有这样,才能修正心性,修真养性,真气内养,性命有成,道书所谓“不死者,我之法身,长生者,吾之元气。”这就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成仙思想。
     一个道教徒的修持,就是日常生活实修,就是道教徒应该做的事,知道道教的起三清,结尾的落四御,逢戊不念经,表文神仙的圣号于黑黄道的区分等,那就是积德,修己等于方便与人。
    《觉世宝训》提到的“时行方便。广积阴功。”就要时行方便,常做有益于人的好事,广积阴功,《觉世宝训》又说“人虽不见。神已早闻。加福增寿。添子益孙。灾消病减。祸患不侵。人物咸宁。吉星照临。”人虽没有看见,神明早已见闻,即为加福加寿,添子添孙,灾难全消,疾病减少,一切祸患,皆不相侵,人物都得安宁,吉星常自照临。这是帝君教人改恶行善,就能得到这样的福报。望共遵行
     通过这次的讲经活动,对《觉世宝训》以孝顺、行善, 心怀慈悲的了解,加深对《觉世宝训》的印象,给人启发。肯定对后世的道教产生重大的影响。因而,通过这次的讲经《觉世宝训》,能够起到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教育价值。
 
参考书籍
1、      《道德经》
2、      董清奇《除欲究本》
3、      邱祖诗歌

相关新闻: